“To attract better, you have to become better. You can't do the same things and expect change. Transform your mindset. Upgrade your habits. Think positive. Be hopeful and consistent with your evolution. It all starts with you and how you feel about yourself. ”
嚮往的生活—它在心底躁動著、雀躍著,驅使心靈前往內心渴求的方向,是一個跳脫遊走的過程
從小我一直被禁錮於「符合期待」的框架,認知中就是要非常努力的讀書、學習各種才藝,未來才可能有不負期許的發展。所以我大概從升上小學開始,就極度逼迫自己學習各種事物,或是養成各種認為可以幫助我人生的習慣
例如國小到高中的階段,每天回家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閱讀報章雜誌,青少年的時候當然會特別喜歡看影劇類的新聞,但這對我來說就是一個bonus,一定會先把其他國際政治、社會新聞等等都閱讀完畢,最後才會回到看影劇類的新聞
除了學業以外,不免俗的同時學習其他藝術、運動、禮儀等等的項目。並把所有時間規劃的非常明確清楚,之後如願地考到我所在地最好的女子高中
順利的進入不錯的大學以及公司。工作一段時間之後,開始追逐著跳脫舒適圈的想法,毅然決然轉專業申請到紐約的研究所就讀、就業,以及創立自己的副業品牌
一路走來,他人對我的形容不外乎是「生活非常光鮮亮麗」、「人生勝利」、「朋友眾多」、「社交活躍」和「才貌兼具」
可是,沒有人看過我一個人努力,自我懷疑到崩潰大哭,一次次想放棄,可是又堅信自己必須達到理想才能得到救贖的想法,我想每個看似「過的不錯」的人都是如此
之後的我,成為了我小時候理想的模樣,但我卻時常感到空虛,優秀出眾的人太多,是永遠也比較不完的。後來才明白,這些都是因為我追求的一直是別人眼中的自己,而不是自己能夠坦然接納的自我
經過了很長一段時間的低潮期,我慢慢開始學會放過自己,比較從不應該是和別人,只要每一天都比昨天的自己更好,那就足夠,就足以證明你一直在披荊斬棘的向前。 感到空虛的時候,認真回想,是不是自己放大了自己的空虛感?是不是真的周圍沒有任何親朋好友?
不是的,有時候我們感到空虛不是缺乏人群圍繞在自己身邊,而是缺乏了對自我的認識,我們永遠是自己最好的朋友,必須先了解自己的需求,滿足自己的需要,才能有效地從內心深處建立自信
每個人都聽過一句話,當比你擁有更多能力的人,毫無休息的在努力,而你卻懈怠著,如此永遠都追不上別人
可是每個人想要的人生、追求的理想都不同,只要我們能了解自己的目標,用自己的方式穩健的走在自己鋪設的道路上,那就沒有必要去害怕,因為我們只是用不同的方法,去達成我們的目標
我們的人生最需要討好的只有自己,不必費盡心力的去滿足他人的期待
🖋駐站作者: Francine